當空襲警報響起,一座城市是否能快速應變、穩定運轉、維持秩序,考驗的正是它的「城鎮韌性」。
同樣的道理,也適用在投資上。當股災、關稅或黑天鵝衝擊,投資組合能否兼具抗跌、回彈甚至逆勢成長,考驗的是投資人的「財務韌性」。
我是李紹鋒(Steve Li),你的資產配置教練。我的投資組合靠著高財務韌性,安全度過新冠疫情、俄烏戰爭、 2022 股債齊跌、2025 關稅衝擊等重大經濟事件,並持續創歷史新高。
2025 年的漢光演習,首次將城鎮納入演習範圍內,不只是為了因應戰爭,更是提醒我們:在任何風險事件發生時,擁有「韌性」才是生存關鍵。
這篇文章從近期的城鎮韌性演習出發,帶你理解什麼是「韌性」(Resilience),以及為什麼打造財務韌性,比追求報酬率更重要。在風險年代,懂得分散、備援與應變,才是真正的安全感來源。
城鎮韌性是什麼?韌性跟財務有什麼關聯?
「韌性」(Resilience)是一種在風險與動盪中存活、恢復,甚至成長的能力。無論是城市還是個人,真正的強大,不在於永不受傷,而是受到衝擊或受傷後還能站起來,甚至變得更強。
城鎮韌性:城市的防禦與恢復能力
以近期台灣的防空演習為例,所謂的「城鎮韌性」,不再只是單純的警報演練,而是更進一步模擬在面對大規模攻擊或災難時,城市如何不癱瘓、不中斷、能持續運作。
這種韌性體現在以下幾個面向:
- 分散疏散路線:不同地點、不同時間分流撤離,降低單點癱瘓風險。
- 多元防空收容點:讓居民就近避難,提升存活率。
- 分散式物資儲備:不集中在單一倉儲,確保供應鏈不中斷。
- 彈性供應鏈與醫療支援:有備援機制,即使主系統受損,也能維持基本運作。
- 官民協力的社會支持系統:政府、企業與社區合作,共同撐起風險中的安全網。
這些設計背後的邏輯,說穿了就是一句話:不能把所有的希望放在單一系統上(比如軍方、政府或城市),否則任何一個系統崩潰,容易全盤皆輸。(查詢防空避難所)
財務韌性:投資組合的防禦與恢復能力
這樣的概念,其實也完全適用在投資與理財上──我稱之為「財務韌性」。
當市場劇烈震盪、突發失業、突如其來的大筆支出發生時,有財務韌性的人,不但不會被擊垮,反而可能成為逆勢中的贏家。
具體而言,財務韌性體現在三個層次:
✅ 抗跌能力
就像城市有備用道路與收容中心,投資人也應該有全球多元資產配置。
不能讓單一股票、幣種或產業決定你的財富命運。
具備以全球股債配置為核心資產加上穩定現金流,才能在單一市場下跌時撐住基本生活、穩定情緒。
✅ 回彈能力
除了防禦,恢復能力也很重要。
再堅強的系統也可能受到損害,但有韌性的人,會準備足夠的現金水位和緊急預備金,並保持無負債或低負債比。
這讓他們在暴風來臨時不需要被迫賣出資產,反而能迅速恢復資產水位,找回節奏。
✅ 成長能力
韌性最強的表現,不是「沒事」,而是「能把壞事轉為好事」。
投資上,這就代表你在別人恐慌時,還有資金與勇氣去加碼布局,逆勢進增購優質資產,放長線釣大魚。
財務韌性:為什麼比報酬率更重要?用城鎮韌性來舉例
很多人投資只看報酬率,卻忽略最關鍵的問題:「如果遇到市場大跌、失業、突發支出,能不能撐下去?」
這就像城市做防空演習,不是為了漂亮的市容或發展速度,而是確保:
萬一災難來襲,這座城市能不能活下來,並具備反擊能力。
再富麗堂皇的城市,如果用幾架無人機就能癱瘓,那表示這座城鎮的韌性令人堪憂。
同樣地,財務韌性就是你在金錢世界裡的「生存力」,而不是「表現力」。300% 的報酬率乘以風險發生時爆倉全損,最終結果還是 0。
具體來說,財務韌性包含以下三個面向,每一項都可以對應到城市韌性的概念。
🧯 現金流與現金水位 = 城市的緊急儲備物資
城鎮韌性演習中,會準備備用水源、糧食與醫療資源,確保居民在斷水斷電時仍能存活;台灣位於地震帶,且颱風經常過境,一般民眾也有意識準備防災包。
同樣地,現金流與緊急預備金就是你在財務風暴中的「飲用水與乾糧」──你不會天天用它,但一旦缺水,你就撐不過三天。
🛣️ 多元資產配置 = 分散的備援道路與疏散管道
一座真正有韌性的城市,不會只有幾條主要幹道或少數避難所。它會建立分散式的交通、電力、水源與防空收容系統。
就算某個區域遭受攻擊,也不會像《黑暗騎士:黎民昇起》的高譚市一樣,炸掉橋後就全城癱瘓。
投資也是如此──相較於資產全放台灣的投資策略,全球多元資產配置(海外股票、債券、ETF、穩定幣、黃金)的財務韌性更高(請參考我的資產配置組合),讓你任何一條線出事,還有其他路可以走,撐得住、動得了。
無槓桿策略 = 不起眼但極為重要的防空洞
在某些老城區,你會看到那種毫不起眼的地下空間──斑駁的土牆、昏黃的燈光、沉重的鐵門,宛如與繁華城市格格不入的存在。
這些防空洞,幾十年來不受矚目。但真正懂城市韌性的人知道:這些看似無趣、低調、佔空間的結構,其實正是風暴來襲時的生命堡壘。
如果將高槓桿策略比喻為地基不深、結構不穩的華麗建築;無槓桿策略就像是毫不起眼的防空洞──它們不追求最高報酬,也不炫耀短期成就。
你放棄了一些表面、短期、令人稱羨的報酬率,換來的是真正的生存力與深厚的財務地基。真正的報酬是,當災難來臨,你能輕易熬過別人扛不住的低谷。
從城鎮韌性演習學到的三個投資啟示
1️⃣ 準備不是悲觀,而是活得更久、更穩
城市儲備糧食、水、藥品,並設計疏散路線,不是因為每天都會發生災難而擔心受怕,而是因為萬一真的發生,誰準備得更好,誰就能撐得更久,甚至有餘力幫助他人、轉守為攻。
對應到個人理財,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「保命錢」與應急資金──不是悲觀預測未來會崩盤,而是在他人恐懼時依然保持從容的人,甚至讓自己有餘裕在市場低點時,仍保有行動能力與選擇權。
2️⃣ 分散,是最大生存優勢
在演習中,單一水源、單一電供、單一路線都不是最安全的選項。最安全的,是多點分散的供應網路、重疊的備援系統,即使一處受損,其他也能維持運作。
投資也是如此:資產配置的真正價值,不在於短期賺最多錢,而在於長期「活下來」的能力。
當你持有多種資產(例如股票、債券、穩定幣、ETF 等)與不同市場(例如美國、歐盟、新興市場、台灣),就像城市擁有多條命脈,不論哪一區出事,都不會癱瘓全局。這種分散不是冗餘,而是塑造韌性的關鍵。
3️⃣ 韌性會帶來信心與行動力
一座演練過的城市,即使遇到真正的地震、戰爭,也知道該怎麼做,因為它對自己的應變能力有信心。高城鎮韌性的居民不會只是等待救援,而是主動自救、互助、重建──台灣的賑災能力享譽全球。
同樣地,有財務韌性的投資人不怕市場修正,反而會視危機為轉機。當你知道自己有應急資金、有穩定現金流、有分散資產,即使市場崩跌,兼具抗跌、回彈、成長三種能力,你也不易被市場情緒影響,導致驚慌失措,而能冷靜做出選擇──是否加碼、是否調整部位,甚至等待更好的布局機會。
總之,韌性不只是防禦,而是一種取得攻守兼備的自由,讓你能在風暴中站穩腳步,也能在晴空時展翅高飛。
結語:財務韌性,是現代投資人的防空洞
當世界不確定性越來越高,韌性已經成為每個人都該具備的核心能力。
這次的「城鎮韌性演習」是一個強烈的提醒:沒有哪個國家、哪個城市能完全避免風險,但我們可以學習提高生存韌性。
同樣,投資也不存在「零風險」;但我們可以選擇提高自己的財務韌性,建立「抗跌、回彈、成長」三層防護,未來即使風暴來襲,也能安然度過,甚至在混亂中找到新的成長機會。
更多關於李紹鋒的免費學習資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