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如能穿越回 30 年前,你會給年輕的自己什麼建議?我會毫不猶豫地說:「相信長期投資吧!」
許多投資人對「股市波動」感到焦慮,常在市場震盪時想逃、想躲,試圖避開所有風險;有些人將「股市波動」當成賺快錢的機會,習慣猜測市場漲跌,挑戰買在低點、賣在高點。
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真正的報酬,正是對那些願意承擔股市波動的人發出的獎勵。
我是李紹鋒(Steve Li),你的資產配置教練。我 1993 年開始投資,先走了 22 年的彎路,才慢慢明白這個道理。
本篇文章將用歷史數據與關稅風波來提醒投資人:為什麼波動是長期投資人致富的門票,而不是風險的代名詞。
看完這篇文章的朋友,可以直接省下這 22 年的探索時間,還能少繳幾千萬的「學費」。
為什麼股市波動不是機會,而是代價?因為歷史皆然
在股市中,波動乍看像是「賺錢的機會」──買低賣高、進出靈活,聽起來非常吸引人。
然而,對投資人來說,波動並不是一種「加分條件」,而是一種「不得不承擔的代價」,它是市場給你長期報酬的交換條件。正視這個事實,有助於我們建立更務實、抗風險的投資心態。
下面圖表指出,當投資人想取得越高的平均報酬,需要承受的波動就越大。(圖表來自長期投資股 6 債 4 的研究報告)
這張圖橫軸是不同的投資組合配置,從左到右依序是:
- 100% 債券、0% 股票(最保守)
- 0% 債券、100% 股票(最積極)
上圖中,每一組小圓餅代表一種資產配置比例,下方長條圖中間的數字是該組合的平均報酬,並在長條圖頭尾標示最高漲跌幅。
配置越多股票,平均年化報酬率越高,波動也越大。
- 100% 債券的平均年報酬只有 5.3%,波動最小,最慘一年只跌 -8.1%,最高也只漲 32.6%。
- 100% 股票的平均年報酬來到 10.3%,代價是波動最大,最慘一年跌到 -43.1%,最高漲到 54.2%。
股市波動不等於最終報酬
當年度最大跌幅,不等於該年度全部表現。
以全球股 8 債 2 ETF AOA (iShares Core Aggressive Allocation ETF)每月波動表為例,2020 年 3 月最慘跌幅來到 -11.87%,但該年度最終表現為 12.82%,中間落差了 24.69%。
重點來了。
有些人會說:「年均報酬 8% 到 12%?太低了吧,我想賺更快、更多!」 那我們可以思考一件事──
──投資人有沒有可能準確預測這檔 ETF 將在 2020 年 3 月的某一天跌到最低點時買入,然後在同年 11 月的某天漲到最高點賣出,賺取最大 24.69% 價差?
「我可以避開股市波動」──這個想法換來 22 年的沉澱
很多學生問我:「為什麼相信長期投資可以賺錢?」
我在 1993 年首次進入投資市場時,就聽說過「長期投資有助於累積財富」的觀念。然而,當時的我對此並不完全認同。
當時覺得,長期持有確實能賺錢,但和許多初入市場的投資人一樣,我相信自己能夠透過更快速的方式獲得更高額的報酬。
為了從股市波動中抓取機會,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,我幾乎嘗試過所有市面上流行的短期交易策略,甚至曾經買下一家專門開發程式交易系統的公司,期望能藉此掌握市場節奏,實現快速獲利。
在這個探索的過程,我投資過不同的工具,也學過不一樣的投資策略:
- 投資工具:郵票、期貨、選擇權、股票、債券、基金、避險基金、ETH、外匯保證金交易….。
- 投資策略:當沖、波動、程式交易、手動交易、盤感交易、型態交易、技術分析、總體經濟分析、指標分析。
然而從 1993 年到 2015 年,長達 22 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,這些策略非但未帶來顯著成效,反而對我的健康與生活造成極大壓力,甚至罹患了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。
直到 2015 年,我才誠實地面對事實,承認自己過去的做法未能如願──
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。股市波動是投資人必須付出的代價,而不是機會,也不該逃避。
於是,我開始採取「指數型投資」策略,也就是以長期持有、分散配置為核心的方法,不再試圖從股市波動中賺取價差。從那之後,我的資產才穩定成長,生活品質也明顯改善。
逃避股市波動,容易受到懲罰
市場每天都有新聞,幾乎每季都有「看起來一定會大跌」的風險事件。
根據歷史經驗,沒有人能從單一事件中精準套利,長期持有才是唯一解法。
從早期的 1998 年亞洲金融危機、2000 年科技股市泡沫,2008 年金融海嘯、2011 年歐債危機、202 0Covid、2022 年俄烏戰爭,一直到近期的全球貿易戰、通膨升息、矽谷銀行危機,到地緣政治升溫、AI泡沫疑慮──投資人總想靠這些事件「預判走勢、短線套利」,但歷史一次次證明:那些想從波動中「撈一筆」或「聰明避險」的人,最後往往兩頭落空。
就拿最近的「川普關稅大戰」來說好了。許多人看到市場波動劇烈,很多人以為這是短線進出的絕佳時機;有些人則害怕股市持續下跌而減持。結果呢?
- 有人提早賣出,市場卻反彈。
- 有人追高進場,結果隔天就下修。
在網路上,我們找不到任何一條在關稅期間短進短出而賺大錢的報導,反而充斥大量少年股神違約交割的報導。至今依然有人會因為關稅或其他政策而瀕臨爆倉。
不看股市波動的朋友,資產反而創新高
真正穩穩賺到的,是那些根本沒動作、持續定期定額的長期投資人。
我有位朋友長年在海外工作,平時忙於事業,沒什麼時間關注投資市場。持有的資產是我鼓勵他投資的全球股 8 債 2 平衡型 ETF AOA,內含 3 萬多檔標的。
最近回台,我們聊起投資現況,他一臉輕鬆地說:「今年股市不是挺穩的嗎?AOA ETF 一直在漲,看起來沒什麼風險啊。」
我聽了忍不住笑了出來。事實上今年因為美中關稅、全球股匯市劇烈震盪,其實經歷了不少風雨。而他跟我一樣把這些波動全吞下去了,AOA ETF 持續創下歷史新高。
總結:波動是致富的門票
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想靠投資致富,就要付出代價。
波動不是我們可以逃避的「風險」,而是必須支付的「門票」,換得長期的複利報酬。
在投資這條路上,唯一穩定長期獲利的方法,不是預測市場,也不是躲避風險,而是承擔波動。
正如 AOA ETF,即便歷經俄烏與以巴戰爭、川普關稅風波,依然持續創下新高點。市場短期充滿雜訊,但長期總是往上。
更多關於李紹鋒的免費學習資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