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 歲開始理財也來得及。
人生何時「質變」都可以,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以透過正確的理財方式來實現財務自由。
近期,不敗教主陳重銘與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的交鋒,引發投資圈熱議。前者是台積電的個股擁護者,後者則是指數型投資的支持者。
同為 50 歲左右的指數型投資者,周院長在這篇「50歲投資來得及!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:奉行「躺平理財法」,少做事反而錢變多」的專訪中,分享了許多寶貴經驗。
由於我周圍也有不少年長的學生,有些人因較晚開始學理財耿耿於懷,或因投資失利、積蓄受騙而灰心喪氣。這篇文章借重周院長的觀點,為那些較晚起步或重頭來過的朋友加油鼓勵。
延伸閱讀:《閱讀人專訪:40歲、50歲理財還來得及?》
延伸閱讀:《50歲投資也來得及嗎?這3種情況都不嫌晚》
為什麼你該學會躺平理財?
「躺平理財」的優勢顯而易見。這種方式強調長期持有策略:買進標的後便耐心等待,市場會自動獎勵這份「不作為」。
我們不用每天盯著市場波動,真正的投資是一種「被動收入」。像種樹一樣,不用天天去看樹的變化,只要長期照顧,就會收穫果實。
在市場上短進短出雖看似專業,卻也如同另一份壓力重重的工作(主動收入),稍有不慎,錢就可能悄然流失。
更重要的是,躺平理財讓你在生活中找到更多平衡,有時間專注於其他重要的事物,不必被短期市場波動牽動心情。巴菲特也曾說過:
如果你無法找到睡覺時也能賺錢的方法,你將工作到死為止。If you don’t find a way to make money while you sleep, you will work until you die.
要達到「睡覺時也能賺錢」的境界,長期持有「原型 ETF」(即持有指數成分股的 ETF)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。
名詞解釋:「原型 ETF」指的是實際持有追蹤指數成分股的 ETF (國家市值型 ETF),而非後期演變出的期貨或選擇權等衍生商品。
例如,0050 或 006208 就屬於原型 ETF,追蹤的是國家大盤指數;而 00940、00929 等則是針對散戶需求設計的組合,並非原型 ETF。
長期持有原型 ETF 不僅能減少頻繁交易帶來的成本,還能隨市場自然增長資產。
延伸閱讀:《資產配置笑傲多空!ETF斜槓幣圈年賺8%-12%滾上億》
延伸閱讀:《多資產型ETF是什麼?5大ETF分類你買對了嗎?》
躺平理財完勝全勤交易的3個理由
周院長表示投資市場有「1 賺 2 平 7 賠」(或「7 虧 2 平 1 賺
」)的說法:70% 的人賠錢、20% 的人打平、僅 10% 的人賺錢。而賺錢的 10% 少數投資人,是否又贏過大盤?而買進大盤指數 ETF 的人,是否坐對了轎子、看對了方向,卻被交易者一時曬的亮眼成績影響,而錯失獲得驚人複利的那一天?
這也是為什麼靠投資致富的人少之又少,也是我不斷鼓勵同學堅持長期投資的原因。
躺平投資更好的理由 1:擺脫錨定效應,放眼未來
股票的價值應該以其未來潛力為依據,而不是依賴過去的買入價格。很多散戶會陷入「錨定效應」或「錨定偏誤」的地雷區。
名詞解釋:錨定效應,是指人們會被最初見到的價格或數字影響(有如船錨)。例如,X man平常吃一份 60 元的雞排,看到漲價到 70 元時,他可能會覺得不划算,因為心裡已「錨定」在 60 元的價格。
這種思維看似合理,但實際上存在重大盲點,周院長點出這在投資心理學中被稱為「後照鏡投資」。
X man 曾經在台積電股價 100 元時買進,看到價格漲到 110 元後,他認為賺到了 10%,便急忙賣出。隨後,台積電一路飆升到 1,000 元,但 X man 始終停留在「100 元買台積電」的印象,覺得現在太貴買不下手。他時常表示:「當初我 100 元就買了!」卻因為這種錨定在過去價格的心態,而錯過更大的漲幅。
如果一檔標的這麼優質,我們應該揮別過去的經歷,承認錯誤,盡可能「抱緊處理」。正如巴菲特 1998 年寫給股東信中所說:
對於擁有優秀經營團隊的優質企業,我們希望永久持有其股票。我們的做法跟那些「在公司表現優異時,急於獲利了結;表現不佳時,死抱不放」的投資人恰恰相反。彼得‧林區(Peter Lynch)很巧妙地形容,這種投資人的行為是「剪斷花朵,灌溉雜草。」
過於看重過去的價格而不關注企業的未來,是許多投資人常犯的錯誤。若股票前景依然樂觀,頻繁賣出就等於重蹈「100 元買入台積電,110 元賣出」的覆轍。
躺平投資更好的理由 2:避免過度自信
另一個常見的投資誤區是過度自信。周院長在課堂調查中發現,大多數人過於相信自己的駕駛技術,這種現象在投資上也很常見。
許多人自認能準確預測市場走勢,因此頻繁交易,卻錯過了市場的最大漲幅。事實上,市場中既有「股神」的存在,也有「冥王」的操作,但我們怎能知道自己是股神還是冥王呢?
公認的「股神」巴菲特 2014 年致股東信寫:
市場預測者的言論會灌滿你的耳朵,但絕不會灌滿你的錢包。Market forecasters will fill your ear but will never fill your wallet.
周院長指出,台灣股市一年的交易量是總市值的三倍,這表示許多散戶投資者參與頻繁的短期交易。這樣的行為往往建立在過度自信的基礎上,因此才有「1 賺 2 平 7 賠」之說。
認清自己對未來並無全盤掌握的能力,反而更健康。相對而言,躺平理財的策略鼓勵投資人設立合理的預期(例如長期平均每年成長 8%~12%),專注於長期持有而非頻繁交易,減少情緒化的錯誤決策。
延伸閱讀:《想當股神卻變冥王?取得市場平均報酬8%-12%有多難?》
躺平投資更好的理由 3:避免過度正面
正面思維在許多時候會帶來益處,但在投資決策時,過度關注成功的機會而忽視風險,可能會帶來大問題。我常笑說自己是個「怕死」的人,這種心理讓我不僅關注報酬,也密切留意潛在的風險。
而高槓桿交易者則容易沉浸於「猜對就大富大貴」的幻想,忽視了「猜錯就一無所有」的風險,結果很多人甚至因此賠光積蓄。
這也是為什麼當沖勒戒所每天都有人發文勸世,勸世理由千篇一律:當事人或親友當沖到大賠或破產。躺平理財可避免了這種因忽視風險而帶來的悲劇,讓投資更加穩健持久。
50歲才開始,如何越老越富有?
很多人以為 50 歲開始投資已經太晚,但事實並非如此。巴菲特雖然年輕時就開始投資,但他的財富大幅增長卻是在 50 歲之後。根據統計,巴菲特 90% 以上的財富都是在 50 歲後累積而來,顯示出投資的成功關鍵不在於起步時間,而在於持續累積的效果。對許多人來說,50 歲並非投資的終點,反而是新的起點。
現今已發展國家的平均壽命約 80 歲左右,隨著抗老與醫療技術進步,這個數字還可能延長。只要「退而不休」,持續有收入,即使從 50 歲開始投資,未來仍有 30 到 40 年的時間來累積財富。只需在投資市場「努力躺平」,讓複利效果在未來歲月裡不斷發酵,便能逐步累積財富。
總結
50 歲不是財務生涯的終點,而是一個新的機會。從巴菲特的成功經驗看,只要堅持長期持有市值型 ETF,50 歲後依然有機會獲得可觀的財富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