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稅股災只搖一下沒來,7/5大地震預言也沒發生!與其預測市場,不如做好分散風險

7/5大地震

7/5 大地震預言失敗,那些「專家」口中可能發生的股災,是不是也經常沒發生?

7/5大地震

真正實戰派的投資人,從不靠預測未來行情,而是打造一套能穿越風暴的資產配置系統。

我是李紹鋒(Steve Li),你的資產配置教練

自 1996 年投入市場以來,我聽過無數信誓旦旦的預測:報明牌、報價位,連進出場時間都講得頭頭是道——結果,幾乎沒有幾個準,而且就算成功預測事件的發生,但市場的反應卻無法預期。

這篇文章,我將透過「7/5 大地震預言落空」這個現象,帶你深入思考:

  • 為什麼人性這麼迷戀預測?
  • 為什麼經濟預言總是落空?
  • 真正該做的是什麼?

如果你也厭倦被「算命師」的預言搞得人心惶惶,甚至夜不能昧、出清部位,那麼,這篇文章值得你靜下心來讀完。

7/5大地震預言是什麼?為什麼謠言頻傳?

所謂「7/5大地震預言」源自日本漫畫家龍樹諒(Ryo Tatsuki)於 1999 年受友人鼓勵出版的漫畫《我所看見的未來》(The Future I Saw)。

這本漫畫是作者的夢境回憶錄。其中一則夢境記錄了她在 7 月 5 日夢見「日本與菲律賓之間的海底會出現裂縫」,引發比 2011 年東日本大地震更強三倍的海嘯。

7/5大地震

由於這本漫畫在 2021 年再版,加上作者過去似乎曾「預見」過 2011 年大地震等事件,再由媒體、出版社與社群推波助瀾,這則預言在網路上迅速發酵,尤其在日本、香港、台灣、中國、韓國等地引起廣泛關注與恐慌。

破解7/5大地震預言

7/5大地震
  • 以訛傳訛:7 月 5 日實際是作者龍樹諒紀錄的「作夢日期」,具體作夢時間為 2021 年 7 月 5 日 4 點 18 分,被移花接木為災難發生的日期。
  • 夢境地點非地震帶泛科學文章指出,所謂 7/5 大地震的預測地點為菲律賓海「板塊正中央」,而不是板塊交界處。「板塊正中央」是不可能發生地震的。
  • 無科學根據:地震學家一致認為,目前沒有任何科學方法能預測地震的精確時間與地點,所有以具體日期為基礎的預言都缺乏科學依據。
  • 作者闢謠龍樹諒本人也透過出版社聲明,強調自己並非預言家,漫畫內容僅為夢境記錄,並非科學預測,請理性看待。
  • 責任編輯闢謠:責任編輯杉山茂勲進一步指出,書腰上「真正的大災難……是在2025年7月」等聳動語句,是出自出版社編輯包裝行銷的結果,甚至借用了知名 YouTuber 老高的名號(偏向說書人風格),與作者原意無關。

為什麼人性迷信7/5大地震之類的預言?經濟預言呢?

7/5大地震

遠見雜誌統計,約有 20 萬人徹夜等待 7/5 大地震發生

為什麼這麼人會迷信這類毫無科學根據的預言?因為人類對「預測未來」有著與生俱來的渴望,這背後的心理動力,源自對「不確定性」的恐懼

未來本質上是未知的,而未知容易帶來焦慮。預測,無論是天災、股災、疾病還是感情,都是人類試圖掌控未來、降低焦慮的一種非理性行為。

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總是有人相信占星、預言、算命、甚至「股市明牌」或「經濟崩盤」等故事。

此外,大腦也偏好「故事性」而非隨機性。7/5 大地震這類預言,提供了一種看似「有邏輯、有論證」的敘事結構,這就是查理・蒙格(Charlie Munger)提出的心理偏誤現象之一──「尊重理由傾向」(reason-respecting tendency──人們天生傾向接受任何看起來有理由的說法,即使是一個牽強附會的理由。

這也說明為什麼災難預言總是比科學警告更吸睛:它們說的是故事,不是數據。

而投資市場也不例外,很多人寧願相信「內線消息」或「股市陰謀論」,也不願接受市場波動是隨機且不可預測的

但問題是,這種對預言的迷戀,往往會讓人忽略真正該做的是風險管理,而不是押寶未來。

萬一預測對了呢?

有些人會抱持這類觀點:萬一預測成功,是不是表示我們應該多聽預言呢?不是的:

7/5大地震預言落空給我們的投資啟示?

我認為,7/5 大地震這類預言的正面作用,並不是讓人相信未來可以被預測,而是提醒我們:風險是存在的。

當災難成為話題,人們開始準備防災包、檢查逃生路線、思考最壞情境——這其實就是風險管理的開始。

股市也一樣。與其相信誰能精準說出「7/5 會地震」或「下週股市會崩盤」,不如坦然接受一個事實:沒人能預測未來,但你可以準備好面對它。

因此,投資的最佳對策不是預測,而是「反脆弱」(Anti-Fragile)。如同納西姆‧塔雷伯(Nassim Taleb)所提倡:脆弱的系統在風暴中崩潰;堅韌的系統能撐住;而反脆弱的系統,則會在混亂中變得更強。

這就是為什麼我強調「反脆弱資產配置」,透過股債配置、全球分散、定期再平衡與保持現金彈性,打造一個財務韌性高的投資組合:

  • 抗跌強:就算面對突如其來的金融地震,也不會全軍覆沒;
  • 恢復快:比別人復原速度更快;
  • 機會多:甚至可能逢低加碼。
7/5大地震

猜準某一天 V.S. 不怕任一天

與其想猜準某一天,不如設計不怕任一天的投資策略。因為我們無法控制風暴何時來──連何時放颱風假都說不準──但我們可以選擇成為撐得住風暴的人。

總結:7/5 大地震沒來,股災也常沒來

市場無法控制,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反應與策略。

正如 7/5 大地震預言落空,股市的災難性預測也多半只是噪音。與其執迷預測,不如打造一套能穿越風暴的資產配置系統(如同準備防災包)。

真正有效的投資策略,是接受不確定,持有全球多元資產、留意股債比例配置並長期持有,讓你的投資組合具備「反脆弱」的能力──即使面對黑天鵝,也能生存、甚至茁壯。

7/5大地震

更多關於李紹鋒的免費學習資源:

返回頂端